• 收藏本站
  • |
  • 设为首页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赞课堂】第一季第五集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7日 15:37    编辑:王磊 核稿:  点击量:

姚如富老师的课堂:如沐春风的启发式课堂

(听课人: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4级化学教育(师范)专业孙妍)

时间:2017年5月9日

天气:晴

地点:博约楼111教室

课程:中学化学教学实施

我的专业是化学教育,在师范技能的训练中总能听到“启发式教学”,但真的到自己面对一个个知识点的时候却又不知道从何开始。这学期,姚老师给我们上了“中学化学教学实施”这门课,他以身示范,从每一个中学化学教育的具体知识点和问题出发,引导我们如何启发学生,如何理性地当好一名老师,从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启发式教学”的魅力。我觉得自己受了姚老师的启发,同时还知道自己如何做一名启发学生的老师。

姚老师说,“启发式教学与传统注入式教学截然不同,它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要在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手段和方式,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从而发展智能。这表面上看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实质上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输送,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体验创造。” 原来我认为“启发式教学”只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姚老师的这一番话让我上升到创造创新的高度来理解这一教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看到大家纷纷点头,姚老师接着说,“我们说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具体的知识点和问题的讲解,我们今天以‘二氧化碳的性质’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启发式教学。”

姚老师的课总是鼓励同学们多上讲台,他将同学们每3人一个小组,每节课每小组推荐1人上讲台进行8至10分钟的无生上课。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讲台,站在讲台上,我双腿有点打颤,但姚老师给我以鼓励的目光。我突然有了股劲,深吸一口气,开始我的讲课。讲课过程中,姚老师一直面带笑容并频频点头,我越讲越轻松,仿佛真地身处在初三化学课堂中。

接下来,便到了姚老师点评环节。他说:“化学理论教学往往是抽象而枯燥的,如果平铺直叙地讲解,学生听起来乏味,效果较差。设定一定情景启发学生自己探索,会比反复讲解有效。刚才孙妍同学讲的‘二氧化碳可溶于水’这个知识点,她用的是直接讲授,学生可能记住了这个知识点,但并没有理解。但如果我们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的两个饮料瓶,请两名同学分别向其中加水并摇晃、挤压饮料瓶,会发现一位同学的饮料瓶变瘪,另一位的没变化。这时学生会产生认知冲突:同样是加水摇晃,怎么会一个饮料瓶变瘪,一个不变呢?在学生讨论后告诉他们,两个瓶子中分别装着两个关键先生——氧气和二氧化碳。学生前面已经学习过氧气,通过氧气不易溶于水不能使饮料瓶变瘪的已知事实,启发学生思考装有二氧化碳的饮料瓶变瘪可能原因,这时,学生便自然而然地得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结论。这样进行教学设计便达到了我们采用启发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随后姚老师又指出对于二氧化碳的其他性质的讲授可采用比喻、比较、反问、联想等多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得出结论,并一一详细举例阐述。就这样,在姚老师细致剖析下,一堂学生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启发度高的课堂知识传授设计就完成了。“真厉害!清晰、实用!”班级同学的一片赞叹声。

姚如富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姚如富老师的课堂没有狂风暴雨式的“棒喝”,有的是和蔼春风,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启发我如何做一名老师,更让我觉得接受知识的乐趣。我也想像他一样,在将来的中学课堂上用“启发”的春雨滋润更多优秀学生,姚老师的课堂点燃了我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热情。(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张晖/审稿)


马建老师的课堂:“折纸塔”中的理论

(听课人:经济管理学院2015级财务管理专业卢敏)

时间:2017年5月5日

天气:晴

地点:锦绣校区博约楼314室

课程:组织行为学

白色体恤衫,蓝色牛仔裤是他一贯的穿着;黄色皮肤、瓜子脸,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就是马建老师。在我的心目中,马老师是博学而潇洒,风度翩翩的模样。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马建老师一如往常提前15分钟来到教室。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他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沓A4纸,然后按照之前分好的组数分配纸张,分发给每个组5张纸。随着铃声的响起,他用洪亮的声音说道:“上节课,我们讲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节课我们学习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这一章节。我们先来做个游戏。”

话音刚落,同学们脸上都露出惊喜的表情,按照各自的组号有序的找到自己的小队。首先,马老师要求每个小组充分利用现有纸张折成纸塔,要美观、稳定,有一定高度,用时最少者获胜。全班分为13个小组,我在第6组。开始的时候,大家面对5张白纸陷入一片迷茫,不知所措。这时,马老师走到我们身边,微笑着说,“你们组如果不进行,可是要落后的。”这样的提醒无疑使我们组陷入恐慌。

几分钟焦灼后,我们组姜飞同学提议:对每个组员进行分工,每人负责纸塔的一部分:胡金贤、姜飞负责纸塔底端,毛淑悦、王思洁负责纸塔顶端,我和倪世盛负责纸塔中间部分,最后把不同的“小纸塔”搭建在一起。对于纸塔的折法,我建议由两个角的纸塔折成四个角的纸塔。没有想到的是被组员否定了,理由是时间来不及。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别人也没有提出更好的办法,理所当然地采纳了我和姜飞的提议。结果,我们竟然在短时间完成了任务。

到了点评阶段,马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了一一评价,我们组获得了第二名,表扬我们的纸塔有创意,合作默契。他说,“你们刚才进行的折纸塔游戏,里面包含了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是群体的形成、震荡、规范、执行以及解体。第一组团队合作意识较强,但缺乏创新;第二组用时较短,但不够美观;第三组,美观但不够稳定。第四组组员自动组合,构成了群体规模,人数控制为5-7人,较为合理。同时,这个组进行了集体讨论,让全体组员参与进来,经历了‘群体震荡’,形成的决策也更加合理。他们用实践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组进行了成员分工,开展了规范合作,这就是群体的规范和执行阶段。”听了老师的分析,我觉得我们无心的一次游戏竟然包含了这么深刻的理论,而且把书上的艰涩难懂的理论一下子讲这么明白,让我豁然开朗,一下子对理论有了亲近感。

马老师总结道,“虽然他们的成果不是最美的,用时也不是最短的,但从中看到了他们的用心,创新意识很强。一个有效的群体组合从形成到完善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接下来,他又让每一位同学从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和维护角色的视角谈自己在“折纸塔”游戏中扮演的角色。课堂气氛一下子异常活跃起来,很多同学都主动站起来说自己的看法。听了大家的发言后,马老师说,“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组成的,具有共同关注的目标、任务活动,在行为上相互作用,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的个体的集合。在群体中,不是所有角色对群体绩效都有利,自我中心角色对群体绩效就是不利的角色。只有‘扮演’积极的角色,才能高效地实现群体目标。”

马建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折纸塔”游戏是一个好玩的游戏,它让我对群体理论有了深刻的了解。马老师的游戏教学法,既调动了我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又让我们在实践中思考提升理论认知,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马建老师总会用他身边的人和事去解读晦涩难懂的组织理论,其中就有他大学时代和工作中经历的许多故事,让我们在听精彩的故事中学会深刻的理论。


蒋晨晓老师的课堂:“三步曲”课堂的魅力

(听课人:教师教育学院2016级学前教育专业余俊雪)

时间:2017年4月10日

天气:晴

地点:博约楼604教室

课程: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蒋老师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我觉得她如“学姐”般地亲切,接触久了又发现她是一位认真、负责且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应当是一门关于唱歌、跳舞、画画、玩橡皮泥的课程。上了蒋老师的课,我才知道这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程,艺术技能只是基础,理论指导和方法自觉才是眼界和境界。在大半学期的学习中,蒋老师的课堂实行了理论讲授、优质课程赏析、同学亲身参与试教等“三步曲”,让我们实现了从理论到观摩,再到亲身实践的“三步”提升。

蒋老师的课今天讲的是幼儿打击乐活动指导。蒋老师开篇说,“今天我们讲的是幼儿打击乐活动指导。打击乐活动是学前儿童学习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集体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可以发展学前儿童听辨节奏和音色的能力,发展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熟练的协调技能。在乐器演奏、制作活动中,可以发展学前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原以为今天应该是一堆的概念、意义的学习,但没想到,蒋老师在介绍的过程中,逐渐带着我们玩起了打击乐,让我们以身边所能发出声音的材料为“乐器”,尝试了幼儿园两种不同类型的打击乐活动:配乐的演奏和纯粹的演奏。之后,蒋老师又把我们分成碰铃、响板、三角铁、沙锤等不同乐器组,尝试合奏,并感受指挥的作用。在亲身感受了幼儿园打击乐活动后再学习这两类活动的概念,让我们印象深刻。讲到不同乐器的使用和演奏方式,蒋老师从一个红色大盒子中拿出了很多乐器,给我们实际观察,并给我们示范演奏方式。这就是我们生动、形象、不枯燥的“第一曲”理论讲解。

理论讲完后,蒋老师为我们挑选了优秀的幼儿园活动片段,和我们一起赏析评价。今天,我们看了一个很有趣的幼儿园打击乐活动片段《鞋匠舞》。在观看的时,蒋老师引导我们说:“你们要注意听教师的语言,仔细观察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和师幼互动的状况。”在我们看的过程中,她插入说:“在该活动中教师通过三张图片的呈现,让幼儿认识针线、锤子钉子、笑脸;通过穿针引线、钉鞋钉、击掌庆祝等三个动作对‘串铃’‘双响筒’‘铃鼓’三种乐器的演奏方式进行练习。通过聆听音乐故事辨别“修鞋匠”修鞋的次数,以此确定各乐器小组的演奏顺序。”在赏析中,我们看到了打击乐的不同配器方案:图形总谱、动作总谱和语音总谱。在蒋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在看观摩活动时,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课堂上孩子们使用“串铃、双响筒、铃鼓”三种乐器模仿修鞋匠进行演奏。这是蒋老师进行的音乐教育的“第二曲”,我们感受到了打击乐活动的生命力。

蒋老师的课堂的“第三曲”是让我们亲身参与到实践中来,让我们做幼儿老师,轻松有趣地模拟试教。这也是每个类型音乐教育活动学习结束后的标配环节。通过打击乐配器方案的学习与打击乐活动优质课的赏析,我们每组设计出一项艺术教育活动。蒋老师让我们自己当幼儿园老师,她自己和同学们扮演“幼儿”,让我们在课堂上真实模拟试教,并互相点评。我们组设计的打击乐活动是《啄木鸟》,由我上台进行试教。当我站上讲台那一刻,我的心情又激动又紧张,蒋老师看着我说:“把我们每个人就当成孩子,你就是孩子王”。试教时,同学们都配合我扮演小朋友,但我明显的感觉到在组织演奏方面很生疏。试教结束后,蒋老师对我们组配器方案进行了点评,她说:“你们B段乐曲节奏跳跃,选择清脆的木鱼和响板演奏很不错。A段音乐节奏平稳,碰铃、三角铁的声音有延长音,或许你们选择碰铃和三角铁效果会更棒。”本次试教,我们组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的运用更贴近幼儿,最重要的是,我们都能自己设计打击乐活动并转化为实践,找出自身不足。事实上,这“第三曲”是对我们的检验。

蒋晨晓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蒋老师精心设计的“三步曲”课堂模式寓教于乐,摆脱了教条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促使同学们多方面、多视角的进行自主学习。在蒋老师“三步曲”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唱过歌、学过律动、玩过打击乐,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应的理论。在这里,我们体验到了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乐趣,也相信我们将来一定能为孩子们奏出动人的艺术之歌。


丁红梅老师的课堂:“红指套”下的诲人课堂

(听课人:刘铭传学院2015级财务管理专业夏苗苗)

时间:2017年4月28日

天气:多云

地点:逸夫楼A104

课程:财务管理

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丁红梅老师是在大一下学期,她给我们上专业基础课——《微观经济学》。她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穿着优雅、相貌不俗、温婉知性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很庆幸,我们在大二下学期《财务管理》的课堂上再次遇见她,仿佛“老友相逢”,改变的是课程和教室,不变的是欣喜和期望,还有她的那些红指套。丁老师的课堂有“二宝”:讲课生动、条理清楚,这些都离不开她手上戴着的那些“红指套”。

丁老师授课总能将繁杂晦涩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或逻辑关系阐述,或图示演绎,或生活案例解释,总能让我们易于接受和把握。今天的课是关于项目投资评价指标的。她先在黑板上画出了三个投资方案坐标图,分别代表A、B、C三个方案的各期净现金流,净现金流入量和净现金流出量分别用带正号和负号的数字表示,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用这三个投资方案的数据来计算。板书过程中,丁老师戴着红色指套,在黑板上认真书写,将项目投资各个评价指标的计算过程一一演示、细细分析,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操作相结合。她认真地梳理知识点并耐心讲解,尽可能帮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她总能巧妙的把图形与核心知识点联系起来,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各种知识关系一目了然,教学内容框架层次分明。她好比钢琴师把每一个音符细细谱出后,再给我们演奏出一曲美妙乐章。上她的课既轻松美妙,又能收获满满。

丁老师讲课条理清楚,易于理解掌握。她将项目投资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如按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将指标分为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并且从每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决策标准、优缺点三个方面逐一分析讲解。例如,在分析项目净现值(NPV)指标时,她先介绍了净现值的计算公式,利用A、B、C三个方案给出的现金流信息,将三个方案的净现值计算出来并进行比较,然后根据决策标准进行选择。从单个方案来看,当方案净现值大于零,则方案可行;对于多个方案的比较,选择NPV较大的方案,在A、B、C三个方案中,A方案的净现值最大,自然选择A方案。最后,老师还分析了净现值指标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她戴着红指套在黑板上书写详细的计算过程,知识点被解析得清清楚楚。这只是丁老师戴红指套教学的一个小小的例子。

那在黑板上不停书写的红指套,犹如在绿色草地上穿着红裙跳舞的舞者,深深的吸引着我,也曾经让我满心疑惑,为什么丁老师要带着红指套呢?难道是让我们更加注意她板书的内容?难道是为了好看?后来才知道,她天生对粉笔灰过敏,双手碰到粉笔灰便会脱皮、红肿,非常难受。但为了讲解知识重点和难点,丁老师总在黑板上一步一步仔细的把公式和思路演算出来,克服着粉笔灰过敏,戴着指套进行整齐、细致的板书。

丁红梅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我在丁老师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专业知识,更有她认真严谨、有责任感的品性。这红指套将知识汇集成一湾清泉,流淌在我心田。这红指套将责任鸣唱成一首颂歌,指引我的人生之路。(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马强/审稿)

(新闻中心:水源 木杉/编辑  束临河/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