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
  • 设为首页

专业介绍

体育科学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业介绍 > 体育科学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简介

一、学院概况

体育科学学院前身为合肥师范学院体育教学部,2010年建立为体育科学系,2013年更名为体育科学学院,现下设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运动康复系、公共体育教学部、研究生教学部。现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康复、体能训练等4个本科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收学科教学(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2018年成立华东地区首个足球学院-合肥足球学院。学院是安徽省体育类专业合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安徽省体育科学学会副会长单位、安徽省校园足球协会和安徽省水上运动协会秘书长单位、安徽省田径运动协会、安徽省射击运动协会、安徽省手球运动协会、安徽省篮球运动协会、安徽省足球运动协会、安徽省体操技巧运动协会、安徽省举重运动协会、安徽省摔跤运动协会、安徽省滑雪运动协会等副主席单位。

师资力量:学院拥有一支优秀教师团队。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专任教师5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1人(含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2人,在读博士4人。其中省教学名师1人,省线上教学名师1人,省教坛新秀3人,硕士生导师10人,双能型教师51人。国家运动健将4人,国家级裁判员6人,国家一级裁判员22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学院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近20项。

学科专业建设:学院重点围绕“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体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着力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作为学院的优势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六卓越、一拨尖”人才培养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基地。运动训练专业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安徽省首家足球学院-合肥足球学院,与安徽省体育局共建“安徽手球青年队”、“安徽田径青年队”、“合肥师范学院水上运动系”。学院紧盯我省体育事业发展改革的需求,在省内首开了运动康复专业和体能训练专业,专业依托两个省级教科研平台和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强化产教融合和内涵建设,办学质量稳居省内前列。学院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先后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省级实践教学基地2个。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促专业发展,先后获得校级体育高原学科和筑基学科建设立项。

教科研平台建设:建有安徽省运动健康信息监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合肥师范学院分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2个,公共体育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数字体育训练信息技术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2个,校级高原学科和筑基学科2个。围绕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科研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不断凝练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运动与健康、体育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等方向,打造学科科研平台,设施设备不断升级,现有实验场地2000m2,建立了低氧健身技术研发实验室、运动员生理机能评估实验室、运动解剖与体育保健实验室、数字体育实验室、体能训练与功能评估实验室、运动康复实验室,实验设备仪器值近1000万。形成了稳定的科研团队,坚持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

实践基地:学院先后与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安徽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安徽省射击运动管理中心、合肥体育运动学校、合肥市业余体校、滁州市业余体校、芜湖市体校、宣城市体校、合肥市经开区事业发展局、包河区教育体育局、临泉县教体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省立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常州市体育医院、合肥产投励源运动康复中心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培养: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贯彻“以体育人、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产出导向,推动内涵发展,聚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近年来,学院学子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在世锦赛、亚运会、全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共获得6枚金牌,全国大学生体协比赛中获得冠军22项,第十四届安徽省大学生运动会和第十五届安徽省大学生运动会丙组(专业组)金牌榜和奖牌榜稳居省内高校前列,其他省级体育竞赛获奖数百项。学生多次获省及长三角地区师范生技能比赛一等奖、二等奖。学生获发表论文40余篇,多人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省级十佳大学生”。实行本科生生活导师和论文导师制,学风优良,近年来学生考证率、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二、专业介绍

1、体育教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教育、体育改革发展要求,职业道德高尚、教育情怀真挚、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体育理论和技能扎实,具有反思和创新精神,能胜任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课余训练与竞赛指导、班级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体育骨干教师。

主要课程(模块)

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统计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篮球、田径、足球、体操、排球、武术、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

就业方向:

攻读硕、博士学位,公办、私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

历史沿革:

体育教育专业于2010年开始招生,现有对口、普招2个招生渠道,在校生300多人。2014年招收教育硕士(体育学科)研究生。

专业特色:

本专业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六卓越、一拨尖”人才培养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是“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单位,展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特色和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本专业瞄准师范生培养需求,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副教授1人,柔性引进教授2人,聘请校外高校教授和基础教育专家6人。现有专兼职教师3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8人、中教高级教师4人。国家级裁判2人,运动健将2人,一级、二级运动等级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体育(师范)人才培养计划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

(2)探索创新,加强教学组织建设。根据专业特点,按“学院—系—课程组”模式,建立理论、球类、操舞类等课程组,明确在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定期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教学沙龙”活动,举行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公开课、青年教师公开课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构建“三个平台、八大模块”课程体系。《羽毛球》获批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篮球(体教主项)》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项目;《体育统计学》获批省级线下精品开放课程质量工程项目。主持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3)汇集资源,形成“三位一体”合作育人机制。坚持师范办学传统,聚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培养合作机制。学校与经开区、包河区政府、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通过高校、地方政府及中学共建有附属实验中学,建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本专业先后选派3位教师前往中小学挂职副校长,并建有一所省级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经过几年建设,在合作办学、顶岗实习等方面形成良好合作育人效果,是合肥市中小学体育教育理事会会长单位。

(4)优化方案,实施“专长引领”人才培养策略。围绕学校师范性、应用型办学理念,依托“通识、专业、拓展”三大教育平台,以“基础扎实,专长明显,能力突出”为原则,探索“抓实全面、打造特长、赛出专长、练出能力”的“专长引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取得良好育人效果。近几年,学生参加田径、武术、篮球、足球、排球等13个项目的比赛,获世界大学生比赛奖1项;获国家级、省级以上比赛奖200多项;获省级师范生基本功比赛一等奖4项,2名学生获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称号。本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比例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2、运动训练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服务于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合肥、面向安徽、辐射长三角,培养忠诚党的体育事业、思想品德过硬、职业道德高尚、体育情怀深厚,反思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强,具备扎实的专业体育理论、知识和高超的运动专项技能,能够胜任运动训练相关工作的竞技体育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模块):

体育竞赛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教练员执教理论与实践、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保健与康复技术、体态评估与体脂管理、运动营养学、主项教学与训练、主项基础理论。

就业方向:

专业运动队、学校、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赛事运营公司。

专业特色:

运动训练专业在2016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招生规模由40人/年扩招至130人/年,社会需求旺盛,就业形势良好。主要特色与优势表现在:

(1)高水平师资力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共12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人,高级职称专任教师占比41.7%。运动健将1名,1级运动员6名,国家级裁判1名。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名。省级线上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坛新秀2名。

运动健将、教坛新秀证书

(2)教科研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构建“一四八一六”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省一流课程4门,省级精品示范课3门,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3项。4名教师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国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长三角教学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数十项。每年指导学生荣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近百项。主持、参与国家体育总局项目3项,横向课题经费100多万,1作发表期刊论文百余篇,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4部。

教学成果奖、教学比赛获奖证书

(3)贯彻体教融合战略,建立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目标,与安徽省体育局共建“安徽手球青年队”、“安徽田径青年队”、“安徽水上运动系”,与安徽惠友乒乓球青少年俱乐部共建“安徽青少年乒乓球队”,与多家体育俱乐部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和实习协议。

(4)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竞技体育成绩斐然。

竞技体育实现了“安徽一流,全国知名,走向世界”的目标。近6届毕业生10%左右获得过国际竞赛奖项,20%左右获得过全国竞赛奖项,50%以上获得过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学生在读期间获得的主要荣誉:李慧茹代表国家参加东京奥运会,获得过世界杯冠军;徐凡获得第十四届全运会冠军;周子涵第十四届亚洲射击锦标赛铜牌;男子手球队获得中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冠军;赛艇队获得2018年全国大学生赛艇锦标赛获得四项冠军;男子篮球队连续6年获得安徽省大学生比赛冠军,并多次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赛;田径队在每届安徽省大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1/4至1/2的冠军和奖牌;女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女子足球队、女子手球队在安徽省大学生比赛中一直保持前两名。年平均就业率95%以上。

学生国际比赛获奖证书

3、运动康复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系统掌握现代运动康复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在综合性医院康复科、康复专科医院以及各级运动康复机构,从事肌肉骨骼康复、身体运动功能康复及运动防护等工作的,具备运动康复诊疗和运动防护技能的康复师。

主要课程:

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健康教育学、病理生理学、临床疾病概要、运动康复生物力学、肌动学、康复评定学、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肌肉骨骼康复学、贴扎术、理疗学、推拿学、功能性动作评估与纠正性训练

就业方向:

各级医疗机构康复部门、运动康复中心、运动训练基地、职业运动俱乐部、体育科研机构等,从事肌肉骨骼伤病诊疗与康复、身体运动功能康复、运动防护及健身指导等工作或继续攻读研究生。

专业特色:

运动康复专业是体育学和医学相融合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本校运动康复专业于2016年获批,201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生,为各级康复机构输送了大量优质人才。近年来,紧跟行业需求,坚持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办学指导思想,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依托教科研平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主要特色和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队伍稳步提升。现有专职教师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1人,所有教师均为“双能型”教师。师资队伍具备医师资格、康复治疗师、运动防护师、营养师、体能训练师等资质证书,是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近五年,主持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横向项目10项,发表论文30余篇,科研经费近200万元。

(2)课程体系结构优化完善。构建“三个平台、六大模块”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以强基础、重技能、促发展为原则,合理设计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制订了以合格课程为基础,示范课和一流课程为重点的课程建设规划。本专业目前已有省级教学示范课、线下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各1门,校级质量工程项目5项。

教学成果证明

(3)实验(教育平台不断夯实。本专业建设有安徽省运动健康信息监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国民体质监测分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建有数字体育与生物力学实验室、物理治疗与运动康复实验室、体能训练与评估实验室、运动生理机能评估实验室、低氧健身技术与低氧习服评估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配备了三维动作捕捉与分析系统、骨密度仪、动脉硬化检测装置、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干涉波疼痛治疗仪、爆发力训练与测试系统、多功能离心测试训练平台等近1000万的教学科研设备;同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医院(省立医院)、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常州市体育医院、安徽省体育科学技术研究所、合肥产投励源运动康复中心等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验(践)教育,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强化专业技能,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培养运动康复领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实践教学条件

(4)重视人才培养质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就业创业率较高,社会认可满意度较好。本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不断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