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媛老师的课堂:微笑是一种催化剂
(听课人:外国语学院2015级商务英语1班黎奇)
时间:2017年5月25日
天气:阴
地点:博约楼503教室
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
微笑是一抹灿烂的云彩,能给人美的享受;微笑是一股源源不断的甘泉,能给予你无限的力量。在我心里,章媛老师的微笑,似一股清流,如一缕清风,用微笑凝聚整个课堂。章老师的微笑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有一种甜甜的味道,充满趣味,甜在我的心头。
章老师的课堂喜欢与学生互动,她总是带着微笑。一句汉语,她会让我们用英语翻译出不同的版本,从中掌握英语的翻译技巧,学会用英文思维翻译。起初,对于英文的句子我们都是按照英语的结构对句子进行翻译,章老师也不急于纠正我们,还把英语惯性思维用例句展示在PPT上面。例如:He became an oil baron——all by himself.我们把它直接翻译为:“他全靠他自己成为了一名石油大亨。”章老师看了我们的翻译说,“字面意思翻译的基本可以,但有点呆板,好像是英国人在说中国话,不像一个中国人在说汉语。”随后,她的ppt上显示出了一行翻译:“他成为了一名石油大亨,白手起家的石油大亨。”她接着解释道,“好的翻译,不光是要翻出意思,还要传达一种语言习惯,这句翻译重复了中心词汇‘石油大亨’,而且把‘all by himself’翻译为‘白手起家’,表达准确,生动形象。这当中有语言习惯,更有文化差异。同学们要多思考一番,从细节出发,慢慢地就会掌握其中的技巧。”此时,她会心一笑,从内心深处感染了我们,让同学们很受鼓励。当我们回答正确时,她就会露出八颗整齐的牙齿,发出咯咯的笑声。回答错误时,老师也会表情凝重,但很快就转换成一种温和的微笑,老师的耐心从她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让我们从中很受鼓励,增加了学习兴趣和动力。
微笑意味着理解和友善,还包含着信任与互助。章老师不仅拥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有那颗善解人意的心,让我在她的课堂上从容而快乐。
通过她的教学,我们也逐渐领悟到翻译的奥秘。章媛老师敢于打破陈旧思想的枷锁,用学生善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翻译的不同版本以及不同的翻译技巧,如增词法、省译法、拆句法和重组法等,我们深深领悟到翻译的乐趣和动力。例如在教学省译的时候,章老师对比我们省略前后的句子,让我们思考省略后句子的意义在哪里,是否使我们的翻译更精炼简洁。她举了一个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例子:He put his hands into his pocket and shrugged his shoulders.我们有同学直接翻译成了“他把他的手放进了他的口袋并耸了耸他的肩。”章老师听到我们的答案笑得合不拢嘴,反问我们说:“难道他不把手塞进自己的口袋而且他还能耸别人的肩吗?你们直接说他把手塞进口袋并耸了耸肩不就行了吗!”对于章老师的捧腹大笑,我们也认识到学习了英文可不能遗忘母语的说话习惯,要不然就会闹出笑话。
她的幽默和微笑,让我们受益匪浅,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我来说,微笑是一种催化剂,在我停滞不前的时候,给我促进和动力。有时候会让我茅塞顿开,迎刃而解翻译中遇到的问题。章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温柔而平易近人,让她的课堂充满了很多让人回忆的感动,也会成为人生成长的纪念,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指导老师:外国语学院 周贵勤)
章媛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个人简介:章媛,女,1966年11月出生,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古代经典文化的西传和外译,主要教授《翻译理论与实践》、《经典作品读评译》、《英汉语言对比》、《高级写作》等课程。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GPSS-MAP国际大奖的子项目、省级教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合肥师范学院翻译类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7篇,主要编译作品6部,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范程华老师的课堂:化繁为简探索电路世界奥妙
(听课人: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6级电子信息工程赵寅)
时间:2017年5月24日
天气:晴
教室:逸夫楼301教室
课程:电路分析基础
一身的朴素衣服,总是带着温暖的笑容,博学而气质儒雅,总是给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就是范程华老师。
上课铃声的响起,范老师健步走上讲台,只见他在黑板上写下。这个可是初中生都知道的,我们在心里嘀咕。他说“这个式子大家应该都知道,今天我们从这个讲起。其实我们以前学习的是平均功率即表示电路实际消耗的功率,它不仅与电压电流有效值有关,而且与 负载有关,这是交流和直流的最大区别”。接着,他又在黑板上写到二端口网络的瞬时功率由恒定分量和正弦分量两部分组成,那么。这可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如此复杂的公式,只是由两个小的部分组成。
接下来,他又带我们进行例题演讲,这是最让我头痛的部分,因为刚刚学习的公式很难直接转化成为思维去解决问题。于是,范老师讲课速度也放得特别缓慢,“由题意可知,负载电流的有效值为那么感性负载……”洪亮的讲解声响荡在课堂,随着公式的展开,看着一堆堆的推理,我的眉头也越来越紧锁。范老师似乎看懂了大家的情绪,开始往回讲第一点,回顾过去熟悉的知识点。说到负载,范老师说道,“大家可知道20KW有多大么?家用电器功率比较大电磁炉基本也就2KW左右,白炽灯一般是25 W -60W。”带着生活常识,让觉得原来电路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它就在我身边。
看到大家略懂,范老师面带微笑地说,“今天留给你们两个思考题:1、家用电器一般是感性的还是容性的?2、当即功率因数远小于1时如何提高”?
范程华老师在课堂上把已有的知识深入浅出,把难的知识点转化成为我们都懂的小知识点,让那些枯燥无味的公式成了熟识的朋友,引导我在繁琐复杂的电路世界中去求知和探索。(指导老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王欣)
范程华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个人简介:范程华,男,1979年1月出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电路与系统,主要教授《电路》《电工学》等课程。2014年荣获安徽省优秀教师、校“学陶师陶--师德先进个人”、2009-2011年度校级教学优秀奖。主持省级、校级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1项,二等奖(第一)1项;2014年以来指导学生比赛获国家二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其他奖项15余项。
王冠老师的课堂:让创新创意从身边开始
(听课人:2015级编辑出版学二班 桂倩)
时间:2017年9月20日
天气:小雨转多云
地点:博约楼212教室
课程:文化产业概论
上课铃准时响起,王冠老师大步走上讲台,演示文稿中醒目的标题:文化产业与内容产业。看着这个抽象的标题,同学们一脸懵懂。王老师说,“内容产业,即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信息技术提供图像、文字、语音等内容的产业,其范围包括互联网服务、游戏、数字出版等多个领域,内容的生产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层。”接着,王老师发起了日常生活中与数字内容的有关讨论,吴可汉同学认为京东的快递速度相当到位,对比淘宝有其优势;李枫同学说了微博与微信的区别,班内一时间讨论激烈,但又莫衷一是。
王老师说,“微博是一种立足于内容生产和提供网络舆情数据的平台,而微信则是一种社交数据的平台,体现出较强的社交关系;京东一开始就是将物流体系、存储体系和销售体系一同建立,自成一家自我发展,与淘宝天猫等平台模式不同。”同时又问我们:“在互联网应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有没有同学知道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哪一种更为普及呢?”同学们反映强烈,但又缺少依据。王老师趁机引导道,“这就涉及到这节课我们要讲授的问题了,即内容产业的特征问题。微信之所以成为后起之秀,是因为微信里的联系人是与手机通讯录绑定在一起的,这就要提到下面的体验感与注意力经济。”
王老师走上讲台,遒劲的粉笔书法写下两行字:第一行三个大字:体验感;第二行则是“注意力经济”。对于第二点,同学们显然有所困惑。王老师便举起微博热搜的例子,指出,它实际上就是利用图片或标题、内容方向来吸引注意力,从而获取点击量、阅读量。王老师又说,对于当前社会的文化产业,仅仅等待被顾客发掘已经远远不够,文化产业需要创意,需要亮点来开发自己、推销自己。
紧接着,王老师结合自身的传媒行业经历,打通课堂内外,安排了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分组报告(presentation)环节,让同学们发挥创意,畅谈文化产业的项目执行,同时把讲授理论和融入实践做有机结合。第一组同学选择了家乡的“映山红大观园”文化产业的创意项目。同学们从选题的文化价值、VR技术运用方式和行业前景等方面阐述了小组策划。听完报告,王老师让我们展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策划报告提出的映山红花开体验、VR技术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学们各抒己见,王老师肯定了大家关注现实、深入实际的精神以及认真调研思考的态度,认为项目结合了当前VR技术的社会热点,有一定的创新性,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如何具体设计“VR+”的项目思路,二是明确聚焦项目本身,同时不断营造游客体验感和发展针对目标客户的注意力经济,打造红色旅游的社群、圈层,多多调研,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还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吸收同学们和老师的建议意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策划方案,积极参加学校创新创业以及“互联网+”相关竞赛,做到以赛促学。
最后,王老师说“过去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当前新媒体行业却是名副其实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广泛的宣传、新颖的创意才能使产业项目先声夺人、吸引眼球,取得预期的商业效果,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形成不了产业。项目策划是对内容产业特征、规律及其精髓的精准把握和重要体现,也是同学们学习数字内容产业的起点,能够让同学们更好的走进并融入社会工作。”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总能让那些不经意的身边事成为创新创意的开始,总能让我们时刻对接生活,从灰色理论走向一个个生动案例。(指导老师:文学院 郝嘉乐)
王冠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个人简介:王冠,男,1979年4月出生,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影视传播、媒介文化。主要教授课程:《媒体创意与策划》《文化产业概论》《广播电视学概论》《影视艺术传播与文化》等。科研教研主要成果:主持省级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以及校级产学研项目等四项,在《当代电影》《中国电视》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科研、教研文章。先后获得“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青年读书成长征文活动”一等奖,担任责任编辑并参与编剧院线电影《血狼犬》获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第41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中国竞赛单元银奖。
周永强老师的课堂:顺口溜玩转高数
(听课人:数学与统计学院2015级经济统计学王惠惠)
时间:2017年5月26日
天气:晴
地点:逸夫楼206教室
课程: 高等数学
高数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总是高不可攀,学习如在沼泽地行走,一不小心就会让人迷失方向,难以前进。我就听过一位同学调侃地说道,“自从高数课上弯腰捡了一支笔,就再也没有听懂过。”这似乎让我还没有上高数课,就已经充满了紧张,也让我对第一节高数课充满期待和幻想。
上课铃声敲响,高数即将揭开神秘的面纱:一身黑色棉衣,一条蓝色牛仔,一个蓝色布袋,鼻梁架着一个黑框眼镜。这是周老师给我的最初印象,很普通无奇,但随着他的课程展开,随着他的顺口溜的出现,原来高数还可以这样“玩”,让我改变了对高数的畏惧。
只见周老师洋洋洒洒地在黑板上写一大段顺口溜,“拉格朗日,傅立叶旁,我凝视你凹函数般的脸庞,微分了忧伤,积分了希望,我要和你追逐黎曼最初的梦想。”同学们一脸懵懂地看着他,他满脸微笑地解释说,“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的高数!”“啊?怎么可能?”同学们发出惊讶的声音。
周老师不紧不慢地说道,“这个顺口溜涵盖了许多数学家和定理。”我们是更不能理解了,这一点也不像定理啊!就这样,让我从此和高数结下了亲切之缘。
周老师接着写道,“未定极限太狡猾;分层使用洛必达;想打架,挑老大;可导可微互等价;他们都比连续大。”同学们哈哈大笑,心中疑问,“怎么高数还和打架有关了呢?”周老师问道,“有人知道我们这节课要讲什么内容么?”我们纷纷摇头,表示疑惑。
接着,周老师笑着说:“你们再看看这里面是不是有几个词很熟悉?”
“极限?洛必达?难道洛必达是求极限的方法?”有同学小声嘀咕着。
周老师露出欣慰的笑容说,“嗯,没错,我们今天就用洛必达法则求极限。后面的‘想打架,挑老大’有人知道什么意思么?”
看着大家一脸疑惑,周老师说,“那我们就不再卖关子了,一起来学习一下。”就这样我们开始了高数的学习,我们的情绪也被带动起来,认真地跟着老师的节奏探讨起来。
极限讲完后,周老师继续抛出“诱饵”:最值看三点,端点驻点非导点;微分方程贱;变换求导函数反;单减趋零乘有界;单调有界乘收敛。这引起了我们的强烈兴趣,看着顺口溜讨论起来,思考着,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终于,有同学自信地说,“这是学最值点和微分方程的求导和单调性的。”周老师点头赞许。我们纷纷感叹,原来高数还可以这样玩啊!
下课了,周老师还丢给我们一个顺口溜让我们自己回去思考。顺口溜的高数课堂,总是充满着乐趣,时间在指尖悄悄溜走,每一次课堂都期待下一次与“顺口溜”的邂逅。(指导老师:数学与统计学院 周丽娜)
周永强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个人简介:周永强,男,1982年4月出生,数学与统计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控制理论系统,主要教授《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数学分析选讲》《高等数学精讲》等课程。主持过校级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指导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过省级一等奖,指导过多年大学生数学竞赛。
(新闻中心:水源 木杉/编辑 束临河/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