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
  • 设为首页

院系专业

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专业 > 电子信息与集成电路学院


一、学院概况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现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系、实验室、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中心、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心”等系(教研室)部中心。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2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5人,具博(硕)导资格15人,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教坛新秀2人。此外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长期兼聘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事业单位20余人担任企业课程、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项目指导教师或授课教师。

在校“电子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支撑下,学院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支持专业。目前有在读本科1504名。

学院拥有“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魂芯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产业化研究院”、“安徽省专用芯片系统级封装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基于新型半导体材料的专用功率器件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平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了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等20余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建有“安徽海特微波通信有限公司、安徽蓝麦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国晶微电子有限公司/池州华钛半导体有限公司、合肥长虹实业有限公司”等4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设有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数字通信原理、高频电子线路、微波工程、EDA技术与VHDL、电机与拖动实、供配电等共计约2000平米专业教学实验室。学院拥有“电磁场与微波系列课程”、“数模电系列课程”和“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系列课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教师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

近年来,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单片机设计大赛和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近百项,在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我院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安徽省省属高校中获全国唯一银奖。在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银奖1项,铜奖3项,安徽省金奖4项,2020年在第12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家银奖1项,安徽省金奖1项,银奖1项。近三年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申请并获批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0多篇。

二、专业介绍

1、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合肥师范学院与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省级特色专业,并于2019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支持专业,是合肥师范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专业和我校申报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重点建设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区域,对接地方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需求,培养掌握电子信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及创新精神,达到满足“会设计、会制作、会测试”的专业要求,并具备相关行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理论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电子线路设计、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天线与电波传播、射频电路、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等。

专业实验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微波技术基础实验、通信原理实验、天线与电波传播实验、射频电路实验等。

实践性课程:金工实训、专题研究、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坚持“微波工程与射频技术”方向的错位发展, 培养的毕业生除了能够从事传统电子信息类企业外,可重点从事面向5G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领域中急需的射频工程师、天线工程师、微波测试工程师等专业技术工作。毕业生也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将来可以进入技术型研发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电子信息相关的技术和研究工作。

专业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13年获批立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新专业建设、2014年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2018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2019年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在学院“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下,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逐步形成了对接安徽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需求,重点打造“微波工程与射频技术”的特色培养方向。

专业教师总数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包含2名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15人(师资博士比为71.4%),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省特特支计划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

专业依托“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安徽省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天线近远场及EMC测试实训中心等省级科研实训平台,对接区域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需求,与安徽四创电子、安徽海特微波、安徽蓝麦通信积极合作,搭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紧密对接“会设计、会制作、会测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夯实平台基础,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对接主导产业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

开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接受学生进入实践平台学习。从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申报专利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表文章,扩大学生参与面,最终与导师完成毕业设计,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确保学生继续升学后有持续学习能力。

近年来,电子信息专业专业改革成效显著,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并拥有“微波与天线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科研团队、同时建有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6门,各类校级精品(智慧课堂、双真教学等)课程7门。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度获批安徽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安徽省工业自动化行业,广泛对接安徽主导产业——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业,落点于电气控制技术岗位,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掌握电气工程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新知识,具备“强弱电结合、软硬兼顾”技术技能特点并能在工业自动化设备与系统、自动控制与检测技术、工厂电力管理等方面从事设计、系统运行、设备管理与维护及工程技术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模块)

电路分析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工程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控制技术、电机拖动、继电保护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面向安徽省工业自动化、电力电子以及电气控制领域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毕业后职业主要分为电气工程师(强电)和过程控制工程师(弱电)。电气工程师主要面向电力电子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在电力行业从事电力系统设计和维护,企业供配电管理、工业生产线安装调试和维护工作。过程控制工程师主要面向工业自动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维护,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毕业生也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将来可以进入技术型研发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电气自动化相关的技术和研究工作。

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强弱电结合、软硬兼顾”为技术技能特点,电气与电子并重,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相融,以应用型办学定位为指导思想,在工业自动化设备与系统、自动控制与检测技术、工厂电力管理等方向具有鲜明特色。在学院“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下,逐步形成了对接安徽省装备和家电制造产业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按照“三新(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三会”(会操作、会设计、会管理)的教学理念,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3、通信工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四个回归”、对接“五个引入”,面向合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通信产业链,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较为扎实的通信工程基础理论和现代通信技术,具备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开发和维护的基本能力,并能在现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岗位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及运行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模块)

电路分析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EDA与VHDL、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微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纤通信技术,通信网与交换技术、LTE通信技术等。

就业方向

(1)面向通信行业研发类企业,在通信系统领域,从事通信硬件开发、通信软件开发、通信协议开发等工作。(2)面向通信行业运维类企业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从事通信网络运维与优化等工作。(3)在各类学校及科研院所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专业特色

依托专业联合中国电子集团第38研究所共建的“安徽省魂芯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产业化研究院”开设通信网络开发、硬件开发2个专业方向,学生就业于中国电信及其相关企业较多,考研升学率稳定在30%左右。

4、微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坚持“四个回归”,对接“五个引入”,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服务地方半导体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半导体基本理论、微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原理、设计及制造技术,能够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版图、封装测试等领域从事相关应用研究、开发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四个回归”,对接“五个引入”,立足安徽、面向全国、服务地方集成电路主导产业,为微电子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具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在集成电路版图绘制、封装测试等领域具备“会设计、会封装、会测试”及相关行业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理论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电子线路CAD、信号与系统、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电磁场与电磁波、半导体物理、半导体工艺原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版图设计、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集成电路芯片封装、FPGA原理与实践等。

专业实验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实验、半导体工艺原理实验、集成电路原理实验、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实验等。

实践性课程:金工实训、专题研究、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坚持“集成电路与版图设计”方向的错位发展,培养的毕业生除了能够从事传统电子信息类企业外,可重点从事可重点从事面向5G移动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新型显示等领域中急需的版图设计工程师、数字验证工程师、器件设计工程师等专业技术工作。毕业生也可以继续攻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将来可以进入技术型研发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电子信息相关的技术和研究工作。

专业特色:

在学院“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下,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逐步形成了对接安徽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需求,重点打造“集成电路与版图设计”的特色培养方向。

专业教师总数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包含1名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师资博士比为72.7%),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省特特支计划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

专业依托“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专用芯片系统级封装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实训平台,对接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需求,与合肥宏晶微电子、合肥捷达微电子、安徽国晶微电子、池州华宇电子等积极合作,搭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紧密对接“会设计、会封装、会测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夯实平台基础,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对接主导产业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全程化能力分层培养”模式。

开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接受学生进入实践平台学习。从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课题、申报专利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表文章,扩大学生参与面,最终与导师完成毕业设计,利用教师的科研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确保学生继续升学后有持续学习能力。

近年来,微电子科学与专业改革成效显著,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并拥有“数模电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同时建有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6门,各类校级精品(智慧课堂、双真教学等)课程7门。

5、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本专业坚持“四个回归”,对接“五个引入”,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服务地方集成电路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工程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在电子器件、集成电路、集成系统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应用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四个回归”,对接“五个引入”,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服务地方集成电路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集成电路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工程技能和研究方法,具备“会分析、会设计、会测试”的能力,能够在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软硬件方面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应用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

理论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信号与系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电磁场与电磁波、半导体物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半导体器件物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工艺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版图设计、Verilog数字系统设计、射频集成电路、集成电路CAD、FPGA原理与实践等。

专业实验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半导体工艺原理实验、模拟集成电路实验、数字集成电路实验、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实验等。

实践性课程:金工实训、专题研究、专业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物联网、新型显示、汽车电子等领域从事集成电路版图设计、数字后端设计、FPGA开发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集成电路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等相关专业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将来进入技术型研发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电子信息相关的技术和研究工作。

专业特色:

在学院“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下,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科,逐步形成了对接安徽省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需求,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版图和数字后端设计”特色培养方向。

目前专业教师14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师资博士比为71.4%),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

专业依托“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微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专用芯片系统级封装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实训平台,对接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需求,与合肥宏晶微电子、合肥捷达微电子、合肥海图微电子、池州华宇电子等积极合作,搭建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紧密对接“会分析、会设计、会测试”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夯实平台基础,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构建对接主导产业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目前拥有“数模电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同时建有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省级精品线下开放课程7门,各类校级精品(智慧课堂、双真教学等)课程7门。专业教师获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