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
  • 设为首页

院系专业

专业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专业 > 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 > 专业简介 > 正文

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3日 09:52    编辑:王磊 核稿:  点击量:

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

一、学院概况

合肥师范学院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最早成立于1956年,其前身是安徽省中学教师进修学院物理教研室,后更名为安徽教育学院物理系。2004年12月经学院批准,成立了安徽教育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2011年11月,改建为合肥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18年4月,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拆分、重组,成立了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学院现下设物理系、光电系、新能源系、材料系、大学物理教学部、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实验室管理办公室等7个管理机构,另设教学质量管理小组、产学研合作育人中心、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中心等3个教科研辅助机构。

经过若干次调整后,学院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拥有物理学(教师教育)、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学院目前有全日制在读本科生845人,教育硕士研究生13人。学院建有大学物理实验室、光电实验室、材料实验室等各专业教学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2000多台(套)。学院建有“物理电子学”校级重点学科,以及安徽省“光电探测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合肥市“光电探测与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校“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研究所”、校“光电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拥有安徽省第十二批“115”产业创新团队(多参量燃烧效能检测与智能燃烧控制系统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教授12人,副高18人,博导或硕导11人,博士37人。另外,学院从中国科学院和相关企业聘请了30多位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

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批毕业生工作在安徽基础教育和光电信息等行业的第一线。近年来培养的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1%以上,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院毕业生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培养的优秀杰出毕业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评委王建军、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加速器部副主任徐宏亮、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谢鸿、怀远一中党总支书记王广喜等。近年来,我院学子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安徽省科普创新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几十项,特别是2016年获第十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银奖。近三年,学生通过课外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申报或获批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5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32项。

学院长期注重教学和科研工作。学院面向全校开设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近年来获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多项,拥有“光机电系列课程”和“大学物理与实验”等省级教学团队。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多篇;申报获批国家专利30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0多项、教研项目10多项;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形势新要求,面对学校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物理与材料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坚持走中国特色教育发展道路,推动学院党建工作、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获得新发展、再上新水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奋斗!(数据截止2021年6月7日)

二、专业介绍

  1. 物理学(师范类)

    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合肥及周边区域,面向全省的初高级中学,旨在培养具备中学物理教育职业素养的师范生,具体包括: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和学科教学的能力。毕业时能胜任中学物理教学、教育管理或其他教育科研工作,有一定独立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和反思等能力,有终生发展的理念和职业发展规划。

    主要课程(模块):

    本专业课程可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职业实训、素质拓展教育五个教育平台。整个课程体系兼顾了通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等培养,并且尤其注重加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中实践教学部分占总学分比例近30%,能够较好满足目前社会对师范生专业能力的要求。

    就业方向:

    中学物理教师

    专业特色:

    物理学专业是我校1956年建校时第一批成立的专业,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目前校友遍布全省各地。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博士比例为65%,拥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省级人才称号人员4人。

    本专业学生历年代表合肥师范学院参加安徽省物理实验创新与设计大赛,安徽省物理学术竞赛,安徽省科普创新大赛等省级比赛,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多次获得省级奖项。

    本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2.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简介

专业基本情况:

本专业2021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省级“光机电系列”教学团队、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有“安徽省光电探测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重点实验室”、“合肥市光电探测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在红外高温探测、激光气体检测、量子光学精密测量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近几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本专业重视对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培养和产学研合作,部分科技成果已实现应用转化,现建有多家优质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肥长虹实业有限公司、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瑞石测控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和安徽科创中光科技有限公司等。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扎实的光学、电学理论基础,掌握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门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灵活运用光电信息综合理论和技术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身心健康且富于团队协作精神,能在激光技术、光电信息处理、光电检测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从事光电信息科学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集成、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规格:

1、知识规格。具备扎实的工程数学、物理基础知识,并掌握光学、电学、光电子学等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

2、能力规格。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并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获得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并具有综合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工作适应能力,以及在光电信号处理、光电信息检测及相关的光电技术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制造和相关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3、素质规格。要求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较强的社会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具有积极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意愿和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师资力量:

本专业师资队伍是一个科研能力精湛、教学水平突出、协作能力强、热衷奉献教育事业的团队,属于省级“光机电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2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具有博士学历10人,有企业工程经历的“双能型”教师6人。

实验条件:

用于本科教学的专业实验室11个,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实验设备共244套,总资产近600万元。现开设光电综合实验4个系列课程,实验项目共50余项,实践课程占总学分的32.5%。

主修课程:

应用光学、物理光学、激光原理及技术、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光电子技术、光电成像原理与技术、光电探测与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及应用、平板显示技术、传感器原理及技术、光通信技术、光电综合实验(1-4)等。

所服务领域和行业:

本专业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综合改革为突破,依据“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深化人才教育和地方企业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工程应用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具有品德优良、专业素质卓越、创新意识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可选择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或在光电检测、光电成像、液晶显示、光通讯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管理工作。近两届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其中读研究生比例达30%以上。

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专业基本情况:

本专业培养掌握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设计方面理论与技能,可以在动力电池、太阳能发电、能源存储以及节能环保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和管理的专业人才,省级双一流专业。本专业拥有一支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队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助教1人,实验师1人,拥有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坛新秀1人,安徽省杰青获得者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拥有省级和校级多个重点学科教学实验平台及科研实验室。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合肥、面向安徽、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和电子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等方面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并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规格:

1、知识规格: 掌握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生产及组装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能满足锂电行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技术服务、产品检测与生产管理等第一线需要,并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技能型人才。

2、能力规格:具备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锂电应用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锂离子电池生产、组装和检测的能力。

3、素质规格:要求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较强的社会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课程设置:

以应用型办学定位为指导思想,按照“三新” “三会”的教学理念,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由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以及实践实训课等构成课程体系,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主修课程:

锂离子电池制造技术与产品检测、太阳能电池原理与工艺、燃料电池材料、锂电安全生产与环保、动力电池技术与应用、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无机化学、电化学基础、新能源材料概论、材料科学基础、薄膜技术、磁性材料、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材料分析方法、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等。

所服务领域和行业:

本专业建立了特色鲜明的能源学科技术和科研人才培养体系,突出与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与需求的紧密联系。毕业生可以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在新能源企业、研究所等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节能环保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管理工作。

  1. 料科学与工程(工学)

    培养目标:

    本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区域,服务材料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掌握新材料研发和生产、材料测试与性能检测的理论和技术,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及其相关的技术领域从事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或材料的测试分析、性能检测、相关管理等工作,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模块):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专业课);无机化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专业基础课)。

    就业方向:

    工程师,研发专家,研究生。

    专业特色:

    专业方向符合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安徽省急需人才。立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半导体材料基本原理与工艺方法为核心,强调设计、实验、测试、计算、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宽口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学生考研率平均达50%,其中考上211以上院校的比例多达80%,就业率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