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
  • 设为首页

院系专业

专业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专业 > 体育科学学院 > 专业简介 > 正文

体育科学学院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16日 22:38    编辑:王磊 核稿:  点击量:

体育教育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学制:4年 弹性学年:3-6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培养适应新时代国家教育、体育改革发展要求,职业道德高尚、教育情怀真挚、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体育理论和技能扎实,具有反思和创新精神,能胜任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组织、课余训练与竞赛指导、班级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体育骨干教师。

专业核心课程:体育保健与康复、体育统计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篮球、田径、足球、体操、排球、武术等。

升学就业:

近三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大多从事基础教育行业,从事体育教育的管理和教学、训练等工作。本科生培养质量高,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校友在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单位和基础教育一线产生了较大影响。

专业特色:

本专业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六卓越、-拨尖”人才培养专业、省级一流专业、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是“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单位。

本专业现有专任课教师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主持省部级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0余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

本专业重视创新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立了“导师制”,指导学生学业指导与成长发展。与合肥市13所优质中小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有人关系,学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多名学生获得省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二、三等奖。



运动康复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体育与健康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系统掌握康复医学、人体运动科学新知识、康复诊疗新技术、运动康复及运动伤害防护新技能,会诊断评估病损、会设计康复计划、会指导康复实践,能够胜任运动康复诊疗、运动伤害防护、健身指导等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康复医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防护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接受较系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初步具备综合运用体育科学和康复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运用运动康复技术进行骨骼肌肉损伤、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与运动伤害防护及科学健身指导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2.系统掌握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运动康复的知识体系、学科前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康复医学、人体运动科学、运动伤害防护等学科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骨骼肌肉系统损伤、慢病康复治疗与运动伤害防护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具有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5.能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运动系统病损的康复和其他实际工作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协同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的能力。

近三年育人、科研方面所获荣誉:三年获校级以上体育竞赛奖60余项;本专业专任教师三年获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近10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国家级发明专利2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40余人次。

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本专业人才培养以国内外先进的运动康复理念为引领,突出学生的运动系统病损评估、康复训练实践能力,强化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育人。本专业人才培养优势包括师资队伍的专业实践能力突出、产教深度融合、校内外实践教育平台完备、对外合作交流广泛等。

主干学科:体育学、康复医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运动人体科学实验、物理治疗实践、运动康复体能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人体生理学实验、运动康复评定学实验、运动康复技术学实验、运动治疗学实验等。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运动训练专业(省级一流专业)

学制:4年 弹性学年:3-6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适应体育改革发展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合肥、服务安徽,面向长三角,培养忠诚党的体育事业、思想品德过硬、职业道德高尚、体育情怀深厚、体育理论扎实、运动技能高超,反思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较强,能胜任训练指导、运动队管理、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的教练员。

专业核心课程: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统计学、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体育竞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功能测试与纠正训练、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等。

升学就业:近三年,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获得教练员证、教师资格证、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超过95%,考研10%左右,平均就业率95%以上,主要就业方向为体育教练、体育教师。本科生在实习、就业期间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近6届毕业生10%左右获得过国际竞赛奖项,20%左右获得过全国竞赛奖项,50%以上获得过省级以上竞赛奖项,在国际和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在安徽省产生重大影响。

专业特色:

本专业2016年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安徽省首家足球学院(合肥足球学院),与安徽省体育局共建“安徽手球青年队”、“安徽田径青年队”、“合肥师范学院水上运动系”。在“政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推动下,竞技体育实现了“安徽一流,全国知名,走向世界”的目标。李慧茹参加东京奥运会,获得世界杯冠军;徐凡获得第十四届全运会冠军;周子涵第十四届亚洲射击锦标赛铜牌;男子手球队获得中国大学生手球锦标赛冠军;赛艇队获得2018年全国大学生赛艇锦标赛获得四项冠军;男子篮球队连续5年获得安徽省大学生比赛冠军,并代表安徽参加全国赛;田径队在没届安徽省大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1/4-1/2的冠军和奖牌;女子篮球队、男子足球队、女子足球队、女子手球队在安徽省大学生比赛中一直保持前两名。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重点建设数字体育信息技术研究所,开展竞技体育科技攻关工作。

本专业现有专任课教师1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助教1人。运动健将1人,一级运动员5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主持国家体育总局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8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全国教学比赛二等奖、长三角教学比赛二等奖、安徽省教学比赛一等奖各1项,安徽省教学比赛二、三等奖数10项。



体能训练专业

学制:4年 弹性学年:3-6年

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服务地方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备创新精神,系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能训练的新知识、体能评估新技术、体能训练指导的新技能,会体能评估、会设计体能训练方案、会指导体能训练实践,能够胜任竞技体育体能训练、青少年体育体能训练等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测试与评估、运动功能性训练理论与实践、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运动生理学、人体与运动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训练学、主项提高课程等。

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就业定位为职业体育体能训练、竞技体育体能训练、青少年体育教学与体能训练、儿童体适能等。

专业特色:

我校是省内首个开设体能训练专业的院校,本专业紧盯高层次体能训练专业人才需求,先后省体育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职业体育俱乐部签订合作协议,拥有安徽省运动健康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合肥师范学院分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能训练中心。

本专业现有专任课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实验师1人、助教1人,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1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4人,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省级线上教学名师1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省级教坛新秀1人,校级教坛新秀4人。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级发明专利2项。

本专业人才培养以国内外先进的体能训练理念为引领,突出学生的体能测试与评估、体能训练方案设计与带训能力培养,强化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育人,建立了完备的校内外实践教育平台和对外合作交流机制,构建了“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导师-论文导师”协同育人的模式,形成了“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的新型育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