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 |
  • 设为首页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赞课堂】第一季第二集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17日 15:32    编辑: 核稿:  点击量:

徐忠东老师的课堂:野外探险记

(听课人:朱苗苗)

时间:2016年6月20日

天气:晴

地点:安庆潜山天柱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转眼间,大二的学习已接近尾声,这期间,有些人和事对我们影响至深,尤其是大学的课堂,老师的神情和个性化的语言,每一个细节总像闪烁在夜空中的星星,闪亮在我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总能让我们激动不已,感动至深。这当中,我总也忘记不了徐忠东老师的野外实习课,充满了未曾遇到过的经历和趣味。

传说中的生物野外实习,是具有学院特色的专业课,让我们所有人都充满期待。真正开始的时候,我们才知道这当中充满了老师的个人色彩,包括实习地点选择、事前准备等。

这天,我们来到了期待已久的天柱山,稍事安顿,戴着农家草帽的我们雀跃地跟着徐老师开始了新奇不已的探索大自然之旅。徐老师不停地跟同学们讲解着天柱山当地动物的生活环境,捕捉它们作为动物标本。一路上,我们经历了很多从未经历过的新奇和趣事,也收获了书本上不一样的知识点,令我们最难忘的是那次“捕蛇历险记”。

徐忠东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天柱山一带的蛇种类很多,数量也很多,但因蛇的灵活性太高、蛇皮也极具伪装等特点,要想在短时间内轻易找到一条也并非易事。沿着崎岖的山路,徐老师在前面带路,我们跟随其后。徐忠东老师一边探索寻找新奇的生物,介绍给我们认识,一边回顾身后,叮嘱我们注意安全。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们都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观察它们的特点,了解它们的名称、结构、生理特点。此时的我们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学生身份,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位科学家,就如法布尔观察昆虫一样,我们也在探索着大自然的奇妙与生物生存的智慧。

“我发现一条蛇,大家快来看看。”在大家经过了长时间的爬山身体疲惫时,一位男生欣喜激动而又急促的大喊,大家立刻提起精神,很快把目光投射到那里,并且都逐渐聚集起来。虽然我们对于这条蛇满是好奇,但是却因为惧怕都不敢靠近。徐老师过来仔细观察这条蛇的形态颜色,很快确认了它的属性,并给我们仔细讲解了这条蛇身体各部位功能、是否具有毒性等知识要领。“你们看这条蛇全身都是翠绿色,而眼睛是黄色的,这就是我们平时泡酒所说的竹叶青。他属于腹蛇亚科,竹叶青属,大家清楚了吧!”而后老师又和我们讲解了其他要注意的地方,在大家都了解了这条蛇之后,徐老师便开始分析如何抓捕它了。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徐老师叫了几位比较强壮的男生作为他的助手,细细叮嘱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工具捕捉蛇,大家屏住呼吸在稍远处围观。只见在男生的协助下,徐老师拿起捕蛇器熟练的抓起蛇来。在捕蛇器刚碰到蛇的那一瞬间,蛇是就开始了它的本能反抗。“小心啊,小心啊”,在同学们的尖叫声中,老师不为所动,继续沉稳的捕蛇,扣动捕蛇器机关,蛇被固定好,准确地装进了事先准备好的袋子里。捕蛇大功告成,大家长吁了一口气,随之而来的是一阵阵欣喜的呼喊声,久久在山谷回荡。

接下来,徐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蛇的生活习性,表情非常专注。我们深深为老师娴熟的捕蛇技术和宽阔的理论知识所折服。他感叹地说,“蛇,这种生物,是那么奇妙,为了能够生存,总会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形态结构以适应环境。而每一个生物的变化又那么富有智慧,它们就是那么奇妙!”

看到我们纷纷点头,徐老师又接着说,“你们都在学习黄金时期,很快也要走向社会,要像蛇一样,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形态结构,让自己充满智慧和较高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我在心里默默下着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决心。


陆学莉老师的课堂:“双真”教学让理论之树常青

(听课人:张祚卉)

时间:2017年4月17日

天气:多云

地点:三孝口教学楼202

课程:新闻学

在我最初的印象里,新闻学是一门理论课程。在没正式学习它之前,我猜想上课的情形应该是:老师戴着厚重眼镜,身着考究西装,索然无味地介绍新闻概念的众说纷纭,侃侃而谈学科发展的古往今来,再或就是高谈阔论理论研究的N种流派。我害怕满堂灌的灰色理论,从开始就对“某某学”的课程有着排斥感。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迎来了新闻学的课堂教学。陆老师穿衣风格简约朴素,并无过多修饰,但说起活来却激情四射,充满成自信、智慧和幽默。第一堂课上她就像我的朋友,直面我的顾虑,她说:“新闻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理论学科,如何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中,引入实践和操作的元素?我愿意和大家共同推进一种教学模式——双真教学,让我们的理论课堂鲜活起来!”时至今日,新闻学的课程已经开课十个单元,我渐渐地发现自己对每周一次新闻学课程充满了期待和兴趣。

陆学莉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每一次课堂,陆老师总是始于当前热点现象讲起,终于我们领会一个理论知识点。在教学中,一般围绕基本理论点,主要采用“真实”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在案例的选择上,致力选择我们熟悉的新近发生的新闻现象;在案例的构成上,包括知识要点、案例、案例分析、思考题四个部分;在案例的组织上,注重例与理之间有机联系,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热点话题,以强化对新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在案例的展示上,注重形式与结构的变化,有时候先例后理,有时候先理后例。比如,在讲述“新闻与舆论”教学时,以新近发生的某网络事件为突破口,借助互联网数据平台向学生展示舆论表达变迁、网络治理的表现、媒体参与程度以及舆情演变动态趋势,在鲜活的案例面前,我们掌握了新闻与舆论的互动关系。

每一次课堂,陆老师总是以多样化的“真实”任务驱动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每周快报(分组进行)环节。每一个小组轮流上台进行任务成果的展示。活动开展不久,就小有成效。每组同学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大胆创新,不仅就时下的某个热点新闻进行播报,还就事件发表自己的独家评论,更难能可贵是同学们愿意走出校门进行实地采访。“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事件,该组同学蹲点采访了警察、检察官、律师等不同群体的专业人士,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采访过程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难易程度可想而知,但同学们仍旧乐此不疲地认真完成,正是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给了同学们莫大的启发,让我们产生了动手用心去做的欲望和勇气。我们喜欢这种走出大学校门参与体验的学习方式。

不难看出,陆老师倡导的“双真”教学模式,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参与,着力推进以“真实”案例讲解理论知识点,以“真实”任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的实践能力,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互为融通、互为支撑的教学效果。

可以说,新闻学的一切理论均来源于实践,而陆老师的“双真”教学让新闻学成为了一门活的学问,让我们更加勇敢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关注时事热点,强化新闻敏感度,提高新闻的表达能力。


王朝霞老师的课堂:小叶片中的大学问

(听课人:胡慧慧)

时间:2017年2月28日

天气:晴

地点:逸夫楼A205

课程:茶叶营养与保健

大一下学期开了公选课,我从小就对喝茶情有独钟,于是选了王朝霞老师的《茶叶营养与保健》,并对授课老师和课程内容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王朝霞老师个子不是很高,身材微胖,留了一头齐肩短发。第一次课她带了好几种茶叶和一套茶具,这一下就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期待着老师的课堂:难道老师要现场演示泡茶吗?看着我们疑惑的表情,王老师说,“我专门买了一套玻璃茶具来给你们泡茶,是为了让同学们对茶叶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这样既能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能掌握有关泡茶的学问,让同学们通过观茶叶、闻茶香、品茶汤、看叶底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以后每次课我都会带不同的茶类为大家冲泡,同学们下次课记得带上自己的杯子,在品茶的时候都说说自己的体验。”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老师带动起来,期待着下面的内容。

王朝霞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接着王老师进入正题,开始讲茶的历史,讲“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她介绍了茶从药用到食用再到饮料的发展历史脉络:在公元前28世纪,茶叶是被当做药来用的;到了东周时期茶叶开始用作菜肴汤料可以食用;直到隋朝终于从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而且主要在社会上层流行,唐朝是扩大普及时期,茶叶由上层走向全民。王老师的课堂变得异常轻松,氛围特别活跃。

接下来王老师介绍了茶叶饮用方法的演变。我一直认为,饮茶不就是用开水泡,然后喝茶汤。王老师结合ppt形象地展示了饮茶的四个阶段,她说:“现在大家喝茶都是用制好的茶叶加入水冲泡,但事实上饮茶经历了四个阶段才演变成今天的‘全叶冲泡法’,第一个阶段在原始部落时期,人们采用‘煎饮法’采食茶叶以果腹。”听到这儿我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原始人食用茶叶的画面。“在先秦至两汉时期,人们开始煮茶,这种方法叫作‘羹饮法’。三国时期出现‘研碎冲饮法’,这种方法就是先将茶叶制成茶饼,饮用时捣碎成末冲沸水还需要加入姜、桔子之类的。直到唐朝,终于出现了人们今天常用的‘全叶冲泡法’,也就是采摘新鲜的芽叶经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时用全叶冲泡。”听完老师的讲课,我对茶愈发兴趣浓厚,觉得这个小叶片中不仅包含着大学问,还有先民的大历史。

课间休息时,王老师展示了她带来的茶具并为我们讲解茶具每一部分的功能和用法,然后就开始泡茶。透过这层玻璃,我看到卷曲的芽叶在开水中慢慢舒展开来,仿佛曼妙的舞者在清澈的茶汤中起舞。这种现场演示的做法不仅激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而且使同学们始终沉浸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

一个普通的老师可能只会在课堂上拼命地讲课,而一个好的老师更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索、学习和发现。王朝霞老师的课堂教学十分生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品味,我期待着下一堂课老师带来的精彩内容。


李和平老师的课堂:如春光般的创意课堂

(听课人:吴晨璟)

时间:2017年4月11日

天气:晴

地点:教学楼302教室

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


今年的春天在反反复复中姗姗来迟,连续几日小雨,温度骤降10摄氏度,春寒料峭,让人多了几分寒意。今天,天气放晴,温度一下子升到16摄氏度,仿佛是迎接下午的古代文学史课。趁着好时光,我们宿舍的同学都早早向教室赶去。宿舍楼前是一排银杏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绽放了一片片绿色的小瓣银杏叶,抬头仰望,看着它们将自己的梦想伸向空旷的蓝天,忍不住拿起手机拍了一张它们努力生长的样子。

刚到两点,同学们陆续进教室坐好,拿出书和笔记,翻阅着上节课知识点,这时李老师推门而进,她总是提前几分钟到教室。今天,她头发在脑后绾成了一个鬏,一如往常扎一个辫子那般,很是干练利落。老师从包里拿出了备课的资料和扩音器,边配带扩音器边给我们复习上节课。她说,“好,我们先回忆下上节课所讲到的知识,上节课我们讲到元明话本小说,提到了说话的艺术,以及明代的三言二拍。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三言’体现了什么样的新思潮,新风尚,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李老师的课总在这样温故知新中开始,一如今天的天气一样的美好。

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我们是从大一便开始接触的,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宋元明清,我们已经是第4学期上这门课了,李和平老师是第四位教授古代文学史的老师。她教过我们普通话,也算是熟识。在我们的心中,她是一位普通话标准,板书漂亮,性子挺温和老师。她第一次上课便提到,既然你们班是创意写作班,那我们也换个有创意点的方式来上这门课。此话一出,大家便一下子兴奋起来了,期待着会是怎样一种创意方式。李老师嘴角带着笑意看着我们说道,“你们,包括我自己,以往上课肯定都是按照课本的顺序从前往后上的,我给你们上的是元明清的文学,那我们这次换个方式,我们就不按照元代讲完讲明代再讲清代的这个顺序了,我们按照这几个时期作品的体裁分类来上,比如说,我们要先讲杂剧,我们先讲元杂剧,再讲明杂剧;然后再讲宋元南戏,明传奇,清传奇……我们不固守长久以来的那种纵向教学方式,我们从文学样式的横向逻辑上开始课程,再结合纵向来总结,这对你们是一个创新,对我也是一次创新教学。”

李和平老师(此照片由本人提供)

李和平老师的课,进度适中,总是会结合作品给我们讲解知识,给我们讲杂剧、传奇故事、宋元的话本中有意思的趣事儿,却总不离开具体作品:《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窦娥冤》中窦娥的孝顺善良、坚贞不屈;汤显祖以“梦”来结构作品的“临川四梦”;还有《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的感叹……这样的教学方式,以作品为经,以文学史为纬,既让我们在具体作品中体验情感,又让我们在历史的纵深中把握作品的时代价值。

生活需要创意,写作需要创意,课堂便是李和平老师带给我们的创意。

(新闻中心:水源 木杉 校团委:胡石清/编辑 陈好/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