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行知筑梦士”团队,2019年度“感动合师”十大青年学生之卓越人物,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第八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二等奖,长三角地区互联网+竞赛二等奖,第九届安徽省“创新、创意、创业”大赛校赛二等奖。
梦起行知,学堂播撒爱的种子
行知学堂,那里是她们梦开始的地方。“行知学堂活动是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帮助一些小孩子,在为她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能够丰富大学生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会的学长学姐们正在招募志愿者,怀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自身的热枕,她们选择加入志愿者队伍,从此开始了这段旅程。
回忆起一年来的行知学堂经历,团队成员们感慨颇多。在最开始与孩子们相处时,她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主要是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沟通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朋友与老师的角色中无法切换自如也是问题之一。”一系列问题一度困扰着她们,却也更加坚定她们办好行知学堂的决心。在那段时间,她们不断与孩子们沟通,通过与孩子们的相处,不断去发现这群孩子们的可爱之处。在第一年办学堂的时候,她们最后举办了一个结课仪式,给小孩子发奖状、奖品。队长蒋一凡回忆到:“我印象特别深刻,本来那天我们是打算9点结束的,结果那些小孩子就特别舍不得,一直抱着我们,不让我们走。”当时的她内心也是非常不舍,于是那场结课仪式就一直拖到11:30才结束。这件事,也是她们的行知学堂活动取得成功最好的体现。
团队成员们完成了参与者到组织者的身份转变,也对行知学堂活动有了新的见解。她们招募志愿者,策划行知学堂教学内容,进行招生宣传…在一次又一次的志愿活动中,她们从最开始的懵懂渐渐明白了行知学堂的精神,也从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责任,什么叫做坚守。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队长蒋一凡接触了到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深入了解之后,大家知道了该项赛事的红色之旅赛道就是专门弘扬正能量的,为什么不可以用行知学堂项目参赛呢?这个想法立刻从设想变成了现实。“因为我们真的很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行知学堂,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计划中来。”团队队员们这么认为。
圆梦赛场,国赛喜结胜利果实
“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好。”开办行知学堂积累的实践经验,在播撒爱心的同时,也给了团队申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机会。整个项目筹备期间,一共修改PPT次数达23次,修改计划书17次,修改视频6次。不断地改良改进,只为能把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最终的版本和最初的版本,一定有改朝换代的不同。”团队成员们开玩笑说。
当团队拿到了国赛的入场券之后,队员们内心十分激动,紧接着就开始准备接下来的网评。可忽然传来网评未能通过的消息,无疑给了整个团队当头一棒。有困难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才能锻炼出人才来。队员们没有气馁,迎着困难前进。“因为赛制的原因,我们是知道还有一次复活赛的,所以当天晚上整个团队聚在一起开了一场会议,总结了网评没有通过的原因,寻找项目漏洞,不断改进。”队长蒋一凡这样说。蒋一凡回忆起那次经历说:“当时安徽省红色之旅赛道就复活了我们一个队伍,也是因为之前比较拼命吧。后来知道网评成绩第一,也是意外的惊喜。”通往理想的道路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看着远方,面对困难不折不挠才能所向披靡。
采访中,队长蒋一凡讲述了自己在国赛路演的前一周因突发智齿冠周炎住进了医院的经历。回忆起那段日子,蒋一凡的心情经历了由焦虑到感动的变化过程。她看到了团队成员合理的分工、默契的搭档,也看到了团队的力量。“一开始我以为三天之后就好了,后来听说要吊五天的水,我就有点慌了。因为马上就要路演了,我不在实验室就有点担心。”在采访中队长蒋一凡表示,团队给了她很大的力量。她在生病住院的同时还坚持了解实验室的各项情况,并及时做出下一步的规划。她不断挑战自我,最后在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下,比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与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行知筑梦士”团队在队长蒋一凡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面对无数次地作品修改,她们耐心沉着;面对赛前队长的突然病倒,她们临阵不乱;面对网评失败,他们矢志不移。最终在整个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她们最终取得了好成绩。在采访中,队长蒋一凡说:“我是第一次带团队,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队友们都特别吃苦耐劳,大家之间从来没有闹过矛盾。”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关键。在一个团队里,物尽其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在逆境中奋起,把唏嘘当做胜利的喝彩,无畏前行,浴火重生、绝地反击。人人生而有翼,唯有振翅高飞,方能不负韶华。只有锐意进取,不懈奋斗,才有可能登上最高最美的顶峰!(院团委:王露 院团委学生记者:杨梦婷)